新闻动态
老旧小区改造升级的破题之道
我国城镇现存老旧小区约17万个,涉及居民超1亿人,这些修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住宅区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、公共服务缺失、安全隐患突出等共性问题。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民生工程,更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突破口。近年来各地探索出"基础类、完善类、提升类"三级改造体系,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资金筹措难、居民意见统一难、长效管理难等现实困境。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.3万个,但真正实现可持续运营的不足三成,这说明改造必须从"面子"向"里子"深度转型。
老旧小区改造的核心痛点在于如何建立可持续的运作机制。当前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的模式难以持续,需要创新"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居民共担"的多元筹资方式。上海杨浦区首创的"改造+运营"PPP模式值得借鉴,通过赋予社会资本15年公共空间经营权,成功撬动社会资金参与。同时武汉试点"公积金支持改造"政策,允许居民提取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改善型支出。这些创新实践表明,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,才能破解"政府热、居民冷、市场观望"的困局。
未来老旧小区改造应更加注重智慧化与适老化协同推进。在杭州拱墅区试点项目中,通过植入智能安防、智慧停车等数字化设施,物业费收缴率从40%提升至85%。北京西城区将适老化改造与居家养老相结合,打造"15分钟便民生活圈"。值得注意的是,改造后的小区需要建立"共建共治共享"的长效管理机制,避免陷入"改造-衰退-再改造"的恶性循环。从国际经验看,新加坡组屋的周期性更新机制值得学习,其关键在于形成了居民参与改造、共享增值收益的良性循环,这应当成为我国老旧小区改造的进阶方向。